上黨梆子是傳統(tǒng)的山西民間地方戲曲戲種之一,當?shù)厝诉^去稱這為“大戲”。上黨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戲曲傳統(tǒng)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山西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上黨梆子在清代中期流傳到山東菏澤地區(qū)和河北永年縣,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在當?shù)匦纬闪松綎|棗梆和河北西調(diào)兩個劇種。
上黨梆子因明代地名古上黨郡而得名的地方戲曲種類,古上黨郡是今山西晉東南地區(qū),上黨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調(diào)高亢明朗 ,粗獷樸實 ,音樂曲調(diào)豐富,音響強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強烈明快,側(cè)重唱念工夫。在約400個傳統(tǒng)劇目中,上黨梆子以表現(xiàn)古代英雄、忠臣良將、外抗侵侮、內(nèi)懲奸賊題材為主,許多戲浸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富有積極意義。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上黨梆子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兩大流派。
“州底”派流行于原澤州府管轄的鳳臺、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縣。“鳴鳳班”及后來的高平“三樂意”(俗稱東宅戲)、“萬億班”都屬此派,鳳臺的鳴鳳班穩(wěn)居魁首,后來高平的三樂意、萬億班都曾稱雄一時。它的特點是比較穩(wěn)重委婉,抒情性強。
“潞府”派流行于隸屬潞安府的長治、長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壺關(guān)、和順8縣和原沁州管轄的沁縣、武鄉(xiāng)、沁源3縣,特點是更顯豪放。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班社有“三義班”、“樂意班”等。三義班比較靈活,唱岳家將戲多;樂意班格律比較嚴謹,唱楊家將戲多。
上黨梆子過去的班社,除梆子外還兼演上黨昆戲、上黨羅羅腔,上黨卷戲和上黨皮黃,共五種聲腔。合稱“昆梆羅卷黃”。近年來,昆、羅、卷已絕跡舞臺,只是以梆子為主,有些劇團或唱些皮黃。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體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diào)。調(diào)式是微調(diào)式;除[緊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類板式中的過門,都是宮調(diào)式的。伴奏樂器:打擊樂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弦樂是巨琴、二把和二胡。
上黨梆子的基礎(chǔ)功叫“三把”。它運用起來穩(wěn)健大方,雄壯有力;不足之處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觀。表現(xiàn)手法是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強烈明快。行當方面須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凈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黨梆子具有粗獷、健康的藝術(shù)特色。臺步、身段都有淳樸古老的特點,唱腔、音樂高亢、委婉、活潑,曲牌豐富,每種唱腔各有各的樂器和上演劇目。
上黨梆子表演程式:可分作六大類:
一是整裝類:有打場、三把、整頭、拂袖、束帶等;
二是行進類:有望場、騮馬、大轉(zhuǎn)場、蛇擺尾、擺對過場、絞腿、跌參、一條箭、穿場等。
三是上下場類:有耍上場、耍下場、騎馬上場、備馬上城等。
四是殺戰(zhàn)類:有夾槍劍、老四季刀、十字闖、里土堤、四十八棍、羅漢錘、絡拳、回馬槍、十三槍、花刀、三壓刀、鎖口槍、絞棍等。
五是臺步類:有踏五步、紐步、蹉步、云步、蟹行步、七寸步,還有三倒步、十字步、墊步、跪步、跨步、搖擺步、慢三步、跳箭步等。
六是跟頭類:有紡花車(即虎跳)、沒底跟頭、小跟頭、爬虎、吊貓、鯉魚打挺、蝎子圪撩尾、大繩秋千、單叉、搶背、大跟頭、飛腳、不掉(即旋子)等。
上黨梆子的音樂絕大多數(shù)是從民間音樂(如八音會曲牌)直接吸收而來。在上黨梆子原有的200余個曲牌中,絕大部分是民歌音樂、民間小調(diào)、樂戶吹奏的曲牌。有些曲牌如《靠山吼》、《小開門》、《一串鈴》、《葡萄架》、《四六》等,至今劇團和八音會同譜演奏,像《慢跺板》,在農(nóng)村少數(shù)巫婆上香時仍哼的是這曲調(diào)。
上黨梆子
來源: 瀏覽 2500 次
上一篇:山西土特產(chǎn)小吃太谷餅
更多關(guān)于 上黨梆子 的信息
民間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