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是皇帝皇后專用,正確稱謂是寶璽。印璽自秦朝以來,玉璽就是權利象征。皇后之璽也叫皇后寶璽,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后之璽是西漢呂后的和田玉寶璽。
1.皇后之璽,清代皇后之寶,通高10cm,紐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g。
金質,交龍紐,附系黃色綬帶,滿漢文篆書。
清朝對皇后之寶有嚴格的規(guī)定,據(jù)《大清會典》載:“皇后金寶,清、漢文玉筯篆,交龍紐,平臺,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兩。寶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寶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櫝繪鳳文。”制作亦有嚴格的程序,首先由禮部依據(jù)成例奏報皇帝,然后由造辦處制成印樣,手寫寶文,呈皇帝御覽。皇帝欽定后,再由禮部發(fā)印樣于鑄印局,鑄印局官會同內務府官于造辦處祭爐監(jiān)造。鑄造完畢后交廣儲司銀庫以待鐫字。鐫字時,由欽天監(jiān)選擇吉期,禮部奏報批復,屆時把寶印送至內閣,在內閣大堂行禮后,按內閣翰林院預先撰發(fā)的寶文鐫刻,竣工后,收存內閣大庫,待行禮時提用。最后再由工部辦理制造寶盝、印池等一應物件。
皇后之璽作為皇后身份的證據(jù),只有在舉行了相應的冊封禮之后才有效。經(jīng)過冊封程序后,寶璽便被置于皇后宮中,以證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2.西漢呂后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國寶級文物。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側有一千米,由此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云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書體流暢,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達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璽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溫潤潔白、有著凝脂般的光澤,極具觀賞性。
我國最早的印章實物發(fā)現(xiàn)于安陽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統(tǒng)一后,確立璽印制度,規(guī)定帝后印章稱“璽”,其余均稱“印”。據(jù)《漢官舊儀》記載:“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還記載:“皇后之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螭虎是一種神話動物,像龍有耳無角,用螭虎做鈕表示君臨天下,威服臣官的絕對權威。從這件“皇后之璽”的質地、鈕式和文字來看,應該是屬于西漢的物品。“皇后之璽”是迄今發(fā)現(xiàn)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對研究秦漢帝后璽印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材質是新疆和田羊脂玉,和田玉玉璽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致密,無任何受沁現(xiàn)象。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兇猛,體態(tài)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后聳,尾部藏于云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
3.檀香慈禧太后御筆之寶
“慈禧太后御筆之寶”,清晚期,檀香木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25.3cm見方,通高16.7cm,紐高7.3cm。附系黃色綬帶。
慈禧晚年,怡情翰墨,尤喜書“龍”、“福”、“壽”等大字用于賞賜,亦喜書巨匾,懸于宮殿之中。雖多為代筆,然仍鈐其巨璽。故慈禧太后晚年制作了許多大型寶璽,如“慈禧太后御筆之寶”、“慈禧太后之寶”、“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璽、“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璽等。由于這些寶璽體量巨大,玉石等材質找尋不易,也不好鈐用,故都是用較輕的檀香木制作。這方慈禧太后御筆之寶即其巨璽之一,鈐用于其御書大字或匾額之上,為迄今所見最大的帝后寶璽。
檀香木交龍紐“慈禧太后御筆之寶”鈐本
5.“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清同治,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滿漢文篆書。面13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7cm。附系黃色綬帶。
此寶寶文為滿文和漢文篆書“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為同治帝給慈安皇太后上徽號時所制作的徽號寶。慈安端裕皇太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lián)P阿女,咸豐帝為皇子時即侍奉于潛邸。咸豐二年(1852),被封為貞嬪,不久晉封為貞貴妃,后又立為皇后。同治帝繼位,被尊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間與慈禧太后一起兩度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崩逝。其徽號在同光年間累有疊加,同治帝繼位時尊稱皇太后,加徽號“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時又加徽號“端裕”。此寶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裕”徽號時為其制作的。
青玉交龍紐“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寶”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