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塔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寶石山上,和雷峰塔一南一北遙遙相望。
保俶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原為九級,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重修時,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xiàn)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寶塔墩座可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邊緣是從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手法粗獷,巖石上清晰可見尖利的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還在巖石上雕鑿出了三個通往墩座頂部的階梯。
保俶塔的墩座高約65厘米,其東、南、北這三面都是用長方形的花崗巖石塊壘起來的,這些用石塊堆成的墩座與西面在巖石上直接鑿出來的墩座在那三個階梯的南部和北面的西角銜接在一起,使舊建筑的基座與寶塔的墩座合二為一。在由這兩點所限定的一個區(qū)域內(nèi)和保俶塔的基礎(chǔ)部分顯示在墩座邊緣內(nèi)側(cè)有一個略微凸起,高約8厘米的平臺。這個凸起平臺的輪廓與舊墩座的邊緣直線融為一體,形成一條不間斷的曲線。
它們沿著邊緣的曲線展開,相互之間保持著基本相等的距離,其中有兩個淺洞在艾術(shù)華所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舊墩座的表面是深褐色的,而那兩個淺洞則呈白色。 寶塔西邊的地面正好跟前述那三個石階的底部持平,而在寶塔的東邊從墩座下到地面卻有兩段石階的距離。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磚砌結(jié)構(gòu),共分七層,上面還有一個用木結(jié)構(gòu)基座支撐的鐵鑄塔頂。寶塔第七層頂部有木制的天花板,而且還有粗原木從頂部穿出,以支撐塔頂。為這些原木預(yù)留的洞在錐形的塔頂至今仍能夠清楚地看到。再上面就是帶有五個鐵圈的鑄鐵尖頂。塔身龐大,而且不能夠從內(nèi)部登上塔頂。如果不計算尖頂?shù)脑挘母叨葥?jù)估計也達(dá)到了40米。塔身底層每一邊的寬度是2.65米,除底層外的第二至五層,每一層的外墻都略小于底層的外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