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蹀躞(dié xiè )帶
蹀躞帶是古代的腰帶一種,只不過是身份的象征,多以翡翠、玉器、黃金為材質(zhì),多是裝飾作用為主。蹀躞帶是隋唐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本為胡制,后傳入中原,帶間有帶環(huán),用作佩掛各種隨身應(yīng)用的物件。在唐代,蹀躞帶配飾的質(zhì)料和數(shù)量,具有區(qū)分身份地位的作用。
蹀躞帶的部件名稱
蹀躞帶的形制,大抵由帶鞓、帶銙、帶頭及帶尾等組成:
帶鞓
(1)金帶扣 (2)(6)金帶箍 (3)方形獸面紋金帶 (4)桃形有孔金帶 (5)圭形金尾 (7)(8)金帶飾 (9)(11)鎏金鏨花銀囊 (10)倒懸葫蘆形金帶飾
鞓,就是皮帶。
帶尾
是釘在鞓頭用以保護革帶的一種裝置,以后發(fā)展成一種裝飾。
帶銙
也叫帶板,是從蹀躞帶上的牌飾演變而來的一種裝飾。其造型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及雞心形等。
從唐代起,以帶銙的質(zhì)料、形狀、數(shù)量、紋飾等辨別等級。質(zhì)地有玉、犀、金、銀、鍮石、銅、鐵等多種。
蹀躞帶的等級
蹀躞帶實用、裝飾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級,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用玉帶,是最高等級。帶板既然是等級的象征,也成為賜物。如《新唐書·車服志》記唐代蹀躞帶等級:
一至二品用金銙;
三至六品用犀角銙;
七至九品用銀銙。
以后又規(guī)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帶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帶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帶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銀帶銙,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銅鐵銙,不得超過七枚。
蹀躞帶上裝飾的質(zhì)料和數(shù)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
蹀躞帶的系法
蹀躞帶最常用的方法是回卷,就是卷一下賽回腰帶里,蹀躞上的鉈尾可以防止皮帶滑脫。正規(guī)的系法為:
1、首先蹀躞帶的小條應(yīng)該是圍在腰部側(cè)后的;
2、正面扣好;
3、帶尾拉到背后;
4、扭一下,向上塞進皮帶;
5、松手,鉈尾自動下垂,完成,主帶的鉈尾正好朝外。
蹀躞帶圓首矩形帶銙長8厘米、寬3.5厘米、厚1.2厘米。圓形寶鈿銙直徑3厘米、厚1.2厘米。玉梁寶鈿蹀躞飾上節(jié)長6厘米、寬4.2厘米、厚0.8厘米,下節(jié)長8.2厘米、寬6厘米、厚0.8厘米。玉帶扣長徑4.8厘米、短徑3厘米、厚0.6厘米、扣針長3厘米。
此玉帶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部分泛淺綠。框內(nèi)為“金筐寶鈿真珠裝”。它由圓首矩形銙四、圓形帶銙八、圓形偏心孔環(huán)一、忍冬形蹀躞帶飾和玉帶扣各一所組成(缺一件鉈尾)。玉表框在唐代文獻中稱為“玉梁”,該玉帶玉質(zhì)溫潤瑩秀,制作考究。“金筐寶鈿真珠裝”豪華富麗,工藝精湛。 唐代玉雕師借用傳統(tǒng)的金銀錯技術(shù),將黃金鑲嵌在和田白玉內(nèi),造就了一種精美絕倫的特殊工藝——金鑲玉。因其制作工藝難度大,白玉易破損,成品率極低,只有少數(shù)皇親國戚和高級貴族才能享用,民間早有“有錢難買金鑲玉”之說,足見其稀少珍貴。同時,“金鑲玉”寓意為“金玉滿堂”,象征著財富和才學。《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以玉為緣,內(nèi)嵌珍珠及紅、綠、藍三色寶石,下襯金板,金板之下為銅板,三者以金鉚釘鉚合,造型精巧,裝飾豪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珍品。用這些上等玉所制作的生活用具及裝飾品,在唐代只有少數(shù)皇親國戚和高級貴族才能享用。